宜禾半岛观邸宜禾第15盘

生态梦网 --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门户网站

查看: 5046|回复: 0

守护汉沽大神堂:天津“最后的渔村”

[复制链接]
     

98

主题

99

帖子

5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4
发表于 2018-10-22 1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elanie 于 2018-10-22 10:26 编辑

大神堂,津城第一缕曙光照耀的地方,坐落着天津最后的渔村。清晨,大神堂村在渤海湾第一缕阳光中醒来时,这里已经没有了炊烟袅袅的景象,只有几座破败的村集体建筑,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由于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大神堂海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为了保护这片海域,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大神堂村,启动了拆迁安置工作,今年9月,这里又被纳入海洋生态红线保护区,将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


靠海吃海几十年,渔村拆迁、渔船拆解,弃船上岸的渔民,未来的路在何方?渔业资源萎缩的大神堂海域,正在进行怎样的修复?未来又该如何保护?大神堂村的变迁史,承载了一段人与海洋、人与自然的故事。



天津“最后的渔村”


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照常从大神堂村登陆天津时,渔港里,十几名船员做着出海前的准备。刘占富是这个村子里,一名普通的“老渔民”。



“我从16岁开始,就跟着本村的老船长们一起打渔,一晃过了40多年了。”刘占富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村里还是生产队、合作社,当年很多像他一样,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加入到了打渔的行列。“那时候我们下鲅鱼网,那网就捯不动,要打毛蚶子,十来个小时就这一船,就几万斤。最近几年,相当不行。”出海作业,打捞了两个小时,只收获零星的海货,让刘占富不免失落。他告诉记者,现在的捕捞成果,跟他年轻时候比,可真是差远了。


由于海洋污染、过度捕捞,渔业资源一度减少,虽说是靠海吃海,但曾经有那么几年,很多渔船没有补贴就折本。再加上海上捕捞辛苦,平均每条船一年的纯收入也就五六万元,很多人都开始转行,不愿意再做这个营生。目前大神堂村有户籍人口约2200人,但真正出海的渔民只有不到100人了。


“确实不好干,这几年的收入也不固定,再加上搬迁,大家都不在这住了。”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改善村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2016年大神堂村拆迁工作开始陆续启动。村民们通过宅基地换房,以及补贴等政策,纷纷就近搬入了汉沽城区。


“都搬走了,都搬到汉滨、泰达美源和梧桐苑去了,打渔的也少了不少人。”“这几年确实不好干,打的海货比以前少了不少,想办法干点别的营生。”大神堂村的渔民们告诉记者,目前渔业资源萎缩,曾经以捕鱼为生的村民们,这几年的收入缩水了两三倍。搬到城区后,他们也在想办法谋求新的出路。


“新城这边都挺好的,配套设施很全,方便多了。”李鹏是大神堂村的一名年轻村民,比起渔村,显然他更喜欢这样的城市生活。为了让村民更快适应“转型”,大神堂村隶属的寨上街道,还专门为大家免费开办了职业培训,叉车、面点师、电工、月嫂,这些课程既实用,又好找工作,而且街里还定期举行招聘会,为村民们提供更多的面试机会。李鹏告诉记者,他参加的是叉车培训,拿着证书很快就找到了工作,“有学电工的、有学电气焊的,他们现在也都干着了”。


告别了熟悉的生活,转岗再就业,寻找新的工作,是渔民们维持生计的必然选择。从他们的笑容和充满干劲的状态中,记者也看到了这座渔村搬迁后的希望。“从事海洋捕捞和渔业生产,毕竟是有限的人数,大神堂村2000多口人,所以有一部分人还得充实到三产、二产,引导他们转产转业,让一些富裕的劳动力从渔业中转出来。”滨海新区寨上街副主任梁日云告诉记者,靠海吃海几十年,有过光辉的历史,也迎来了眼下的失落。大神堂村的渔民们也意识到,只有让眼前的这片海,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未来大神堂渔港,才有可能,重现往日的辉煌。


大神堂的“牧渔人”


郭彪是渤海水产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大神堂海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2009年,天津启动“海洋牧场”建设计划,要连续多年在这片海域投放人工鱼礁,这项工作就落在郭彪和他的团队身上。


“人工鱼礁下完之后,可以起到障碍捕捞的作用,同时人工鱼礁就相当于在海底给鱼安了个家,海洋生物喜欢到礁体里边进行栖息,躲避堤害。”郭彪告诉记者,大神堂海域是渤海多种海洋生物的主要产卵场、栖息地,人工鱼礁投放到海里,能够产生两种流,一种是上升流、一种是背涡流。鱼儿、虾蟹等这些海洋生物,很喜欢在背涡流里待着,因为这样的区域,不仅海水流速小,而且上升流还能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面,给它们提供更多的食物,所以投放人工鱼礁,能够吸引更多的生物前来。


“我们发现礁区这块区域,它的生物量在上升,礁区里面与礁区外边相比,它的优质的渔货物,比如说一些比较大型一点的鱼、海螺等,数量都有所增加。”这对于郭彪他们的研究所来说,无疑是个让人振奋的好消息。而这几年,他们的海洋生态修复尝试,还不止这些。每年,水产局、海洋局等多个部门,还要进行增殖放流,根据季节的变换,向海洋中人工投放不一样的苗种。“虾蟹、鱼类是每年4、5、6、7月投放,然后下半年的10月份,投放毛蚶、花蛤这些贝类,来帮助资源恢复、种群恢复、环境改善。”郭彪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天津已经先后增值放流海洋生物21个品种,其中鱼类9个品种、甲壳类2个品种、贝类9个品种,放流的苗种总量达到了126亿,大大增强了渤海湾的生物多样性,激发了这片海域的活力。


建设海洋牧场,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这些大神堂“牧渔人”,基于海洋生态学和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的各种尝试,这几年在一定程度上,养护了这片海域的渔业资源,也修复了渤海湾的生态环境。



手记


大神堂村,天津的最后一个自然渔村,已经成为历史,消失在了时代的发展浪潮中。而大神堂海域,作为天津重点保护的海洋生态红线区,正在制定和实行越来越严格的管控标准,开展更加多样化的生态修复项目。不管是大神堂村的“老渔民”,还是巡护队的“守望者”、研究所的“牧渔人”,生活在这片海域的人们,都在用他们各自的方式,默默地守护“大神堂”。


来源:津滨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生态梦网版权所有   © 2013-2015 ECODreamers.com     津ICP备14004310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布  不代表生态梦网立场  禁止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