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旅品致鸿熙 中加生态示范区木汐海岸 天津汉德高级中学

生态梦网 --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门户网站

查看: 43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北塘聊“北塘海鲜”那些事儿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40

帖子

72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 21:1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身在滨海新区,北塘海鲜您一定听说过。但北塘海鲜因何声明远扬,北塘渔业在发展进程中又有哪些故事,您就未必知道了。9月1日,本报特别邀请了深耕本地文史研究的退休教师李学韩,来跟我们聊聊“北塘海鲜”那些事儿。

    北塘规模渔业始于清末

    李学韩今年77岁,是地地道道的北塘人。作为文史爱好者,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家乡历史的整理和挖掘,著有《天津滨海文史》、《新编塘沽史话》等著作。

    “北塘成规模的渔业,大约只有200年历史。”李学韩介绍,明代和清初实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片帆不许入港”,所以不具备渔业发展的条件。

    据其考证,那时候北塘渔民还是采用原始的打渔方式,由人涉水使用简单的渔具捕鱼,产量很低,只能自给自足,谈不上产业。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人们才开始造船、出海。但那时候主要以海运业为主,渔民驾船到东北贩运粮食。

    李学韩介绍,北塘渔业成规模发展是在清朝末年,1870年后外国的航运业开始侵入中国,本国的轮船招商局也成立起来,大量轮船进入海运业,传统帆船受到排挤,因此北塘的渔业才开始发展。

    繁盛时期“一网两船”

    北塘频临渤海,位于蓟运河口。临近海域、沿海滩涂、内河,以及村镇周围沟渠淀塘鱼虾蟹贝非常丰富。是天然富饶的渔场。清代《宁河县志》中就有“鱼虾地享无穷利”的诗句赞美北塘渔业。

    李学韩介绍,那时有多种鱼虾洄游到北塘河口产卵、孵化、成长。自立夏起进入鱼虾洄游的季节,北塘随之进入了渔汛期,北塘人称为“立夏满江红”。渔船两两结出“网船”和“伯罗”对子,使用打网捕获黄花、鲙鱼。一个潮汐间隙,就满载而归。往往一网捕获的鱼能装满两船,俗称“一网两船”。

    20世纪70年代,北塘开始进行渔轮拖网作业,产能进一步提高,在渔汛期,北塘红星大队的“大废物”和“舟山话”一对拖网船,就曾一网打上虾钱儿3300斤,还有1000多斤鲅鱼,开创了当地拖网捕获的纪录。

    北塘海鲜因何声明远扬?

    滨海新区坐拥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渔港众多,但唯独“北塘海鲜”声明远扬,在京津冀地区颇有知名度,甚至驰名中外,这是为何?李学韩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分析,他总结“北塘海鲜”出名,一方面是因为产的鲜、做的鲜,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历史原因。

    李学韩介绍,北塘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文化重镇,教化之风盛行,有资料记载,不到万人小镇,私塾学馆多达44家,小镇一片朗朗读书声。仅从明末到清初,北塘进秀才、中举人、点进士,求得功名的逾百人。这些在外做官的北塘人,就成了“北塘海鲜”的第一批“代言人”,“这些官员遍布各地,而且具有影响力,对‘北塘海鲜’的口碑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北塘海鲜”的出名也得益于1888年唐津铁路的建成。“据说,列车在北塘站的停车时间最长,足足有11分钟,就是为了运输北塘的海鲜。”李学韩认为,铁路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北塘渔业的发展,也让“北塘海鲜”的名声随着铁路传播到全国各地。

    9月1日,为期4个月的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对此李学韩百感交集,“从北塘渔业资源丰富的历史角度来看,开海实属无奈之举,因为没有休渔就没有开海之说。但从生态修复和保护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严格的休渔制度,一定会让北塘的渔民受益”。


来源:津滨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生态梦网版权所有   © 2013-2015 ECODreamers.com     津ICP备14004310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布  不代表生态梦网立场  禁止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