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禾半岛观邸宜禾第15盘

生态梦网 --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门户网站

查看: 30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授权】《神堂记忆》之十:读者评论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355

帖子

143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3 10:5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本号从2017年11月15日起历时两个月连载了王雅鸣先生的《大神堂往事》。连载刚刚完成就收到了“土生土长的大神堂人”、作家姜茂树先生的《神堂记忆》。渔村的拆迁虽然拆掉了祖居的老屋、牵走了渔民儿女,但拆不掉“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牵不走难忘的乡愁和岁月的记忆......


让我们随着茂树老师的笔重回大神堂。


齐惠敏
2018.1.29


【作者寄语】
齐老师您好:我是土生土长的大神堂村人,是听着渤海湾的涛声长大的,对于生我养我的小渔村有着深厚的情感。
大神堂村位于渤海湾底部,处在东经117°57′31″,北纬39°13′05″的坐标点上。她是滨海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目前天津市沿海仅存的一个渔村,这里盛产鱼虾蟹贝等海鲜产品,也曾是传说的“燕王扫北”、“凤凰飞落海边”的地方,同时她还是最早见到天津市第一缕曙光的地方,“神港”最南端矗立着书法家唐云来先生书写的“津门第一缕曙光”碑。
先祖们为了生存,曾顽强地与狂涛骇浪搏斗,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善良互助、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创造出朴实淳厚的民俗民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座“鱼骨庙”为我们留下许多传说故事,就连她的村名也充满神秘的色彩。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朴渔村,为了滨海新区改革开放与整体发展的需要,承担了最大的牺牲,已经开始进行整体搬迁。古老的神堂庄,就要在村民和世人的眼里与记忆中逐渐消失,令人十分惋惜。
我忘不了幼年时期曾住过的茅草房,忘不了在煤油灯下学习和聆听的传说故事,忘不了在鱼骨庙里上学的美好时光,忘不了与同伴在海边戏耍的乐趣,忘不了穿上工装,第一天在村企上班的欢乐情景,忘不了村民们勇战海啸、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
如今,虽已年过花甲,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却始终萦绕在脑际,且越来越强烈。因此,便萌生了将自己经历的事情、本村的发展变化整理成文字的想法,用了四年多的时间撰写完成《永远的故乡——大神堂》一书,在村民中引起反响并给以肯定。
与神堂村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她的一切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之中。因此,我在村里寻找询问当年那些在海上曾经英勇救助渔民、渔船的老渔民;我们曾一起参加战海啸和抗震救灾的那些老师、同学和村民们。受访的人在讲述当时的情景时都很激动,他(她)们说村庄已经拆迁了,今后永远再也看不见找不到曾经的家了,应当把这事讲给年轻人、讲给更多的人。现在这些事情已无人提起,包括自己的子女都不了解了。他(她)们表示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记住神堂村的老一辈人曾经做出的贡献,因她凝聚着大神堂人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对于先辈和今人创造的历史业绩,我们理应弘扬。对于村民的鼓励,我牢记在心,于是又写出几篇关于大神堂村渔民海上救险、救人的故事。
神堂庄有故事,神堂庄的往事不能忘记,神堂庄的渔家人大可赞颂!
不忘大海、家乡的养育之恩。大神堂,那里有我的魂与根,是我永远眷恋的故乡!
请齐老师指导,感谢!
姜茂树
2018.1.15


《天津日报》(满庭芳)刊发微信公众号“昊文艺”精选点评及反馈:


网友弱水:读罢《天津日报•满庭芳》所刊发的系列文章“大神堂往事续篇”中的《海风中的那面旗》,不禁感慨万千!神堂庄的渔家人在“自身难保”的危险情形下舍命救人之举,是平民百姓中的义举,也是善举,绝对是那个时代的“渔家英雄”!像李焕才先生这样的“定海神针”,以及所有恪守渔家人代代相传祖训的神堂庄人,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随着时代的发展,今日小至行业、大至社会,更加需要呼唤、涌现这样的“扛大旗”之义士!耳闻目睹有人“落难”之情、“困顿”之景,我们伸出不同层面、程度的救援之手,也是“英雄”,也是“义士”!“积德行善”也好,“见义勇为”也罢,其人间正道就在我们的脚下。我愿与诸位老师共勉!


杜桂春:姜老师的作品确实好!《天津日报》是党报,作品被连载更说明作者的文章好。我认为作品必须有地区特色和个人风格,汉沽海边的人文故事,就是滨海特色和天津特色,真心欣赏。


李全柱:读到“大神堂往事续篇”系列文章,感到十分亲切。我曾经在大神堂中学就读,对大神堂的淳朴民风有切身体会。生活在渤海湾畔的渔民没有豪言壮语,但在紧急关头,却能作出奋勇救险的壮举,他们是没有任何装饰的英雄!另外,我还感到,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亮点,只要认真收集,都可以总结出最接地气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关键在于有心人去发掘整理。这组系列文章的作者能够深入到父老乡亲之中,发现亮点,付诸笔端,弘扬正能量,善莫大焉。党报文艺副刊编辑慧眼识珠,把反映最普通老百姓精神面貌的文章刊登出来,表现了亲近群众、亲近基层的深厚感情,值得肯定。


作者姜茂树:这是我把刊有“大神堂往事续篇”文章的《天津日报》,送给老驾长李焕才时的情景:当看到报纸,九十多岁的老人(家)情绪很激动。他说我的事情上了报纸,要感谢村里和报社编辑。并嘱咐他的儿子、儿媳,你们现在还撑着船呢,要是遇上这样的事情,一定要照前辈的样子做,要记住人命关天,救人要紧哪。当年下海救人的刘秀民和我通电话也说,那个时候就是赶紧把掉进水里的人救上来。昨天,曾在海上参与救人的刘孝堂、刘宽付、李维忠等人来到我家,他们让我向报社表示感谢。村里人说,这全是真实的事情,这样的文章我们爱看,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不能丢,对后代有教育意义。一些会微信的村民还自发转发,大家鼓励我、支持我,希望继续写好这样的“大神堂往事”,让大伙儿都看看,为子孙留下美好的记忆并传承下去。


(本文在2017年2月以《大神堂往事.续篇》为题在《天津日报.满庭芳栏目》连载)



原滨海汉沽区委常委、副区长高俊才同志的评论文章:


天津日报《满庭芳》刊登的很接地气的《大神堂往事》系列纪实作品,读后倍感亲切。给我最深体会是这些文章以沿海渔村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以朴实的语言将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我曾在区政府分管过农渔业工作,与沿海渔民交往较多,尤其数次到大神堂村开展调研、慰问渔民工作,有时吃住在渔家,对那里比较了解。他们那种大海般的情怀和在灾难、危险面前不低头、不后退、舍生忘死救助遇险者和勇于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深深感染我。通过阅读《大神堂往事》使我对渔民父老兄弟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对大神堂村与村民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我为天津日报贴近基层群众,大力弘扬温暖人心的社会正能量,给读者带来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的工作而点赞。


期待再读到作者的反映渔民生活的《大神堂往事》。



张醒亚老师的评论文章:


《一曲动听的渔乡恋歌》


生活犹如一首又一首激越悠扬的赞歌,一帧又一帧流光溢彩的画卷。渔乡汉子姜茂树祖居滨海渔埠大神堂,与渔民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写渔民,唱渔歌,多年笔耕不辍。他把生活积淀化为创作素材,文字功力久经磨砺。继长篇民间故事《鱼骨庙的传说》《永远的故乡大神堂》出版后,他又创作了多篇乡土气息浓郁的佳作,仿佛串串珍珠高高挂在渔船的桅杆上。


《大神堂往事续篇》接地气,带磁性,吸引我踏上了鱼肥蟹鲜、古朴而又现代的渔村,这里就是姜茂树的创作基地。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恍然间,我胸襟敞亮,心旷神怡,神情专注地仰望着海风中的那面旗,不禁感慨万千。这是一面高唱渔歌踏浪耕涛的旗;一面在大海中与死神搏斗救人抢险的旗;更是一面传承渔家祖训勇于担当的旗。那些冲破旧观念的束缚,登上渔船参加海上渔业生产的女社员,真的是渔村现实生活中的“半边天”。我站在海垱上好像看到了当年拉船时那种颇为壮观的场景。听,“乡亲父老泥中跑,燕舞鸥翔鼓镲欢。风吼涛飞旗猎展,渔歌号子荡云端。”炽烈的激情伴随强劲的吼声,震撼着津东海疆。我更敬佩的是那些激战大决口的人们。当大海啸突袭而来,海垱决口,危及群众生命财产的时刻,解放军战士、民兵、工人、村民和中小学生,纷纷跳进急流,搭人墙、扛草袋,筑起一道抵御大海啸的铁壁铜墙。群英的壮举让我刻骨铭心。


渔村不仅有渔民与大风大浪搏斗的惊险场面,更有古朴民俗的传承及百姓生活的温馨与乐趣。除夕夜的街巷里,天真烂漫的村童走出家门,闪动着色彩异样的小灯笼,欢快地喊着:“打灯笼,发财了,金马驹家来了。”那稚嫩的童声、童趣富有诗意,清脆悦耳飞传夜空,一下子就把我拽回到童年时代。还有街邻们相互拜年,拱手祝福其乐融融的真情,给偏僻的渔村带来不尽的祥和与欢乐。渔家祭祀的风俗也让我陶醉。农历二月初二,为祈祷神灵保佑人船平安,乡亲们沉静而宽慰的心情,表露于祖传的淳朴乡俗之中。全家老小围坐炕头,吃一顿味道纯正的虾油煎焖子,藉以教诲晚辈要勤劳不要懒惰,只有勤奋劳作,日子才会过得红红火火,富富裕裕。祖上的教育理念,使后人受益匪浅。


这便是作品中的生活,亦是生活中的作品。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时代风云、人物活动、意识形态的高雅艺术。坊间有“文无定法”之说,讲的是写作没有固定的走笔模式和撰文技法。《大神堂往事续篇》是小说吗?不是,但它蕴藏着小说的架构、情节、人物风貌、故事脉络。是散文吗?不是,但它囊括着散文的语境、意趣、情愫。是诗歌吗?不是,但它饱含着诗歌的韵律、诗情的豁达、诗意的深邃。是史志吗?不是,但它充盈着史料的真迹、史实的翔实、史话的沧桑。那么,这束奇葩应该归属哪种文体呢?我之浅见,此为地地道道、充满时代气息、体现文明精神的纪实文学。


崇尚生活、敬畏生活,歌颂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是文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自觉行为和神圣义务。生活是孕育作品的沃土;是作者身体力行悉心笔耕的试验田;是笔耕者持之以恒、精益求精,高奏主旋律的加油站;是激励文学志士德艺双馨,唱响正气歌、传播正能量的营养素。姜茂树先生如醉如痴锲而不舍地崇尚、敬畏原生态的生活,作品中叙述事件力戒捕风捉影,朔造人物摒弃张冠李戴,抒发情感绝非敷衍了事,筑梦渔村并不好高骛远。他擅长采写朴实无华的民间风情,在观察、挖掘、体验、感悟生活中具有卓尔不群的独到之处。是生活成就了他,他也回报了生活。


我们期待他再谱渔乡恋歌新篇章。


(《一曲动听的渔乡恋歌》刊发在“滨海时报新经济文学”版)
(全文完)


]

作者简介



茂树,本名姜茂树,


作品见于《中国老年报》《中国青年》《天津日报》《中老年时报》《今晚报》《滨海时报》《天津社会文化》《中华诗钟》《海河文化》《中华风》《诗文杂志》《蓟运河》《大沽口》《直沽文化》《七里海》《中国诗歌网》《北方网》等报刊、网站。有作品获市、区征文赛三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著有村庄史类《永远的故乡——大神堂》民俗小说《鱼骨庙的传说》。


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海河文学社》会员、编委;天津海韵诗社会员、久萍诗社会员、汉风诗社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生态梦网版权所有   © 2013-2015 ECODreamers.com     津ICP备14004310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布  不代表生态梦网立场  禁止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