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禾半岛观邸宜禾第15盘

生态梦网 --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门户网站

查看: 27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授权】《神堂记忆》之七:激战大决口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355

帖子

143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1:06:57 | 只看该作者 |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本号从2017年11月15日起历时两个月连载了王雅鸣先生的《大神堂往事》。连载刚刚完成就收到了“土生土长的大神堂人”、作家姜茂树先生的《神堂记忆》。渔村的拆迁虽然拆掉了祖居的老屋、牵走了渔民儿女,但拆不掉“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牵不走难忘的乡愁和岁月的记忆......

让我们随着茂树老师的笔重回大神堂。

齐惠敏

2018.1.29


作者寄语

齐老师您好:我是土生土长的大神堂村人,是听着渤海湾的涛声长大的,对于生我养我的小渔村有着深厚的情感。

大神堂村位于渤海湾底部,处在东经117°57′31″,北纬39°13′05″的坐标点上。她是滨海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目前天津市沿海仅存的一个渔村,这里盛产鱼虾蟹贝等海鲜产品,也曾是传说的“燕王扫北”、“凤凰飞落海边”的地方,同时她还是最早见到天津市第一缕曙光的地方,“神港”最南端矗立着书法家唐云来先生书写的“津门第一缕曙光”碑。

先祖们为了生存,曾顽强地与狂涛骇浪搏斗,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善良互助、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创造出朴实淳厚的民俗民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座“鱼骨庙”为我们留下许多传说故事,就连她的村名也充满神秘的色彩。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朴渔村,为了滨海新区改革开放与整体发展的需要,承担了最大的牺牲,已经开始进行整体搬迁。古老的神堂庄,就要在村民和世人的眼里与记忆中逐渐消失,令人十分惋惜。

我忘不了幼年时期曾住过的茅草房,忘不了在煤油灯下学习和聆听的传说故事,忘不了在鱼骨庙里上学的美好时光,忘不了与同伴在海边戏耍的乐趣,忘不了穿上工装,第一天在村企上班的欢乐情景,忘不了村民们勇战海啸、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

如今,虽已年过花甲,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却始终萦绕在脑际,且越来越强烈。因此,便萌生了将自己经历的事情、本村的发展变化整理成文字的想法,用了四年多的时间撰写完成《永远的故乡——大神堂》一书,在村民中引起反响并给以肯定。

与神堂村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她的一切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之中。因此,我在村里寻找询问当年那些在海上曾经英勇救助渔民、渔船的老渔民;我们曾一起参加战海啸和抗震救灾的那些老师、同学和村民们。受访的人在讲述当时的情景时都很激动,他(她)们说村庄已经拆迁了,今后永远再也看不见找不到曾经的家了,应当把这事讲给年轻人、讲给更多的人。现在这些事情已无人提起,包括自己的子女都不了解了。他(她)们表示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记住神堂村的老一辈人曾经做出的贡献,因她凝聚着大神堂人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对于先辈和今人创造的历史业绩,我们理应弘扬。对于村民的鼓励,我牢记在心,于是又写出几篇关于大神堂村渔民海上救险、救人的故事。

神堂庄有故事,神堂庄的往事不能忘记,神堂庄的渔家人大可赞颂!

不忘大海、家乡的养育之恩。大神堂,那里有我的魂与根,是我永远眷恋的故乡!

请齐老师指导,感谢!

姜茂树

2018.1.15



家乡神堂村,正处在渤海湾肘型弯的底部,旧时常遭受风暴潮的侵袭。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老人们念叨:“不怕西风下大雨,就怕东风过晌大潮急”的老话儿,说的是在大潮水的日子里,一旦遇上刮大东风时,就会比平日涨潮快、水头高、流速急、持续的时间也特别长,十有八九会引起海啸(风暴潮)。那时村前的海垱是用泥土堆成的很不结实,每当遇到涨大潮的时候,人们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儿。

1965年(11月7日)农历十月十五立冬这天,恰逢天文大潮日。天空阴云密布,八九级的大东风一阵猛过一阵,刮得土飞沙扬天昏地暗。晌午过后,汹涌的潮水在强劲的大风助力下,铺天盖地的涌来——海啸真的发生了。

此时村内的壮劳力大都已出海进行渔业生产,只有部分社员和家属及老幼留在庄里。面对突发的险情,队干部立刻用大喇叭紧急动员。来村军训的部队官兵、驻村的海防哨所战士、村民、粮店职工;社教队员、评剧团员、盐场工人李玉友、李维勤等人闻听后急速向海垱跑去。小学校长苏鸣鹤、杜玉华老师带领学生们也快速奔向海边。

李铁利老师授权作品

潮水悬在头顶,就要和比房顶还高的海垱涨平了,大浪撞击海垱,激起一道道水帘子,发出令人胆颤心惊的轰鸣。一些老渔民说:“在大海里闯荡了这么多年,还真没见过这么凶猛的大海啸,按潮汐规律推算,看这来势,真正的高水头子还没到来呢。”

风在刮,潮在涨,一处低洼地段已经开始漫水,只一会儿的工夫就被大浪撕扯开一道几丈宽的大决口,发疯的水流直扑下来。大决口两边的泥土像快刀削面团似得在快速坍塌、扩大。

所有的人,都加快了抢运物料的脚步,可扔下去的泥土袋子,眼瞅着就被冲得打着滚儿地往前跑,人们急的连吼带闹搓手跺脚。老渔民陈三爷跌跌撞撞地爬上海垱,找到正在指挥的部队首长大声说:“快想法子堵住这个大豁口,要不然全庄人的性命难保啊!”

大潮继续猛涨,风力还在不断加大,这更加剧了决口的扩大速度。此时,要想从岸上扔东西堵住它已是不可能了。海垱,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整个村庄正面临着灭顶之灾!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指挥部决定:“搭人墙”。话音刚落,就见解放军战士抱起装满泥沙的袋子,一个个纵身跳入急流。紧接着工人、社教队员、评剧团员也都争相跳下去。

天越来越阴,就像一口倒扣的大锅,把人和海全罩在里面。浓云翻滚,大风刮得人直打趔趄,无情的海水呼啸着横冲直撞。大浪没过站在决口里那些人的头顶,压得喘不过气来,尤其冬天的海水冰凉刺骨,人们不但要遭受寒冷的侵袭,还有随时被汹涌的狂风急流卷入大海的危险。

然而,在这危机时刻,面对大海啸的凶猛进攻,面对几十年未遇的险情,大家的心迅速凝聚在一起,人人向前,毫不退却!

一个正在生病的小战士,不顾医生的劝阻,拔掉正在输液的针头,一路急跑冲上海垱直接就跳入急流;女民兵姜茂芝跑上海垱,毫不犹豫地跳下去;学生李维兰、陈西全、姜茂英、李维莲、李加所等也都纷纷跳进大决口中。

这时的海垱上下,到处都是趟着泥水肩扛泥沙袋子、喊着口号抢运物料的人群。那些老人、妇女、学生在海垱下紧张地运土装袋子。女社员李维玲赤脚在冷水里挖泥,由于心急用力过猛,把铁锨挖坏了,于是她扔掉铁锨就用双手来挖,十指都被磨出了血。

渔谚说“东风六月寒”,更别说眼下已是北方的冬天了,凉气直往人的心里钻。那些浸泡在大决口里奋战的人们已经很疲惫虚弱了,冻得嘴唇发紫,不停地打着冷颤,被大浪冲撞的摇摇晃晃,已经有人快坚持不住了,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就在这时,村民陈贺台、张文荣、杨恩芝老人眼含泪花端来姜汤、热酒、红糖水。与此同时,大决口里的女社员郭瑞华、张景珍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和岸上传送下来的棉被、雨衣、棉袄、塑料布一起披在人墙最外层的邢惠奎、赵志信、郭丰道、杨才、史富强、牛立川等战士的身上。而战士们却把这些防水御寒的物品,硬是塞给了学生、民兵、社员。这些物品几经推让,最后全部铺在大决口两边的断面上。

李铁利老师授权作品

一碗碗的热汤、热酒、热水温暖了人们的心窝子,大伙儿觉得浑身有了热乎劲儿,也增添了信心和力量。浪涛不断扑来,水流更加湍急,而人墙却在一层又一层地加厚,更密实坚固了。军民使劲挎紧臂膀,犹如一根根木桩,牢牢地钉在大决口里。他们用薄弱的身躯顽强地阻挡大浪的冲击,疯狂的急流终于平缓了。岸上的人们,抓住时机,拼尽全力把用渔网缠裹的泥沙袋子、石块、门板、苇草等大包小包一个又一个快速推下去。

大决口在迅速缩小,终于抢在最高潮位到来之前胜利合拢,村庄保住了!

如今,家乡的海垱也已砌筑成一道高大、宽厚的石墙,它能抵御更大的风暴潮侵袭。

50年多年前的那场“大海啸”早已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瞬,但那时大家团结一致、不畏艰险,勇于同狂涛急流搏斗的精神,则成为神堂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待续)

(本文原载《蓟运河》2016年第四期)


【相关阅读】

王雅鸣:《大神堂往事》总目录

姜茂树:《神堂记忆》之一:海风中的那面旗

姜茂树:《神堂记忆》之二:雾海救险

姜茂树:《神堂记忆》之三:海上女英雄

姜茂树:《神堂记忆》之四:一次夜海救援

姜茂树:《神堂记忆》之五:蛮爷

姜茂树:《神堂记忆》之六:拉船

【更多精品文章阅读】

李希闵:《沽水流霞》总目录及序跋


作者简介

茂树,本名姜茂树,

作品见于《中国老年报》《中国青年》《天津日报》《中老年时报》《今晚报》《滨海时报》《天津社会文化》《中华诗钟》《海河文化》《中华风》《诗文杂志》《蓟运河》《大沽口》《直沽文化》《七里海》《中国诗歌网》《北方网》等报刊、网站。有作品获市、区征文赛三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著有村庄史类《永远的故乡——大神堂》民俗小说《鱼骨庙的传说》。

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海河文学社》会员、编委;天津海韵诗社会员、久萍诗社会员、汉风诗社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生态梦网版权所有   © 2013-2015 ECODreamers.com     津ICP备14004310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布  不代表生态梦网立场  禁止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