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禾半岛观邸宜禾第15盘

生态梦网 --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门户网站

查看: 2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授权】高伟:李光庭的《乡言解颐》及“新年十事”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355

帖子

143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5 10:07:33 | 只看该作者 |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寄语

齐惠敏先生是一位热爱生活又充满爱心的人。他时常讲:“留住记忆就留住了乡愁”、“历史既是秦皇汉武的历史,也是百姓草民的历史”。由于热爱,他倾力打造了这样一家留住记忆、留住乡愁的博物馆;由于热爱,他必将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我平时不会表扬人,但总被他的善举所感动,作为一名天津文史工作的“老兵”,我愿意支持和帮助小齐,一起为津沽文化做出贡献。

——高伟



宝坻乡贤李光庭,字大年,号朴园,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镇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李光庭中举后,曾先后出仕内阁中书、湖北黄州知府,曾积极帮助水患中的百姓而受到大家的称赞。他不仅自己考科举走入仕途,还在教育后代上倾注心血。在教授子侄时,依据经史难易程度编排授课次序,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并与世上流传的民俗谚语相佐证,略说大义而不死解章句,故其子侄孙辈皆可得经史之精义。兼之勤学善思,科举会试硕果连连,其子侄中就有6人得中进士,8人中举,成绩略差者也是太学生。

《乡言解颐》

故乡佬称其家族有“李半朝”之称。李光庭秉承家学,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晚年退隐家园,笔耕不辍,著作颇丰,编写了大量笔记、散文,流传于世。李光庭还对古泉及青铜器多有研究,咸丰年间刊有专著《吉金志存》四卷。《乡言解颐》是李光庭在道光末年所著,是一本散文体笔记著述。后人评价这部书是李光庭所有作品中最有学术价值的一部作品。“乡言”就是乡言俚语,“解颐”就是开颜欢笑。李光庭在书中引用了大量诙谐幽默的乡言俚语,给我们讲述了许多百年前的故事、时事,形象生动,雅俗共赏,精彩之处,令人捧腹。比如他在《乡言解颐卷四》物部(上)《新年十事》中,向我们介绍了宝坻地区过年的一些民俗实例,其中一个县衙派衙役给乡人送黄历,人家不要,衙役无计可施,竟以民间忌讳的“分家”为借口推销,可笑至极,要不到赏钱,还得被人家责骂一顿,大过年的,岂不自寻烦恼。从李光庭的《新年十事》中,我们得知,旧时宝坻等地过年习俗和天津地区相比,竟有许多相似之处。

《新年十事》

【时宪书,孟冬颁朔,县衙听事吏各处送时宪书,以图犒赏。】

《时宪书》

每年冬十月朔日,按清制是国家统一颁布《时宪书》(黄历)的日子。清朝自顺治元年起,废除明时使用的《大统历》,实行《时宪历》。乾隆元年以后,因避乾隆“弘历”之讳,《时宪历》更名为《时宪书》。这一天,县衙各部人等要为辖区内各商家,铺户及乡里农家“送”《时宪书》,以图赚些赏钱外快。许多乡下农家都供奉“全神马”“灶王马”等神祗,上面已经把每月节气、吉时、凶煞等记载得十分详细,遂不需县里送来的黄历。县役得不到赏钱,急的语无伦次,竟以主人将来分家时兄弟反目,万一把“灶王马”打坏,有一本《时宪书》可以方便备查“吉日”为借口,可谓愚蠢之至。设想上门兜售黄历的县役被主家痛骂一顿,赶将出去的狼狈相,不禁令人捧腹喷饭。

【“門神”,門者,五祀之一。有神,固矣。】


门神邮票

《礼记》载:“五祀者,谓门、户、井、灶、土”,五祀各有司命神祗,曰门神、户神、井神、灶王、土地。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最初的门神是《山海经》里把守桃木鬼门的两员神将,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一旦发现害人的恶鬼,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后来这种以神荼、郁垒、老虎、苇索、桃木可以辟鬼的信仰被人们传承下来,如晋干宝《搜神记》里载:“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这中间,桃树亦是人们崇拜久远的植物,“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而虎为百兽之王,能够“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画虎于门,鬼不敢入”。

这种信仰一直流传多年,至今除夕之时,还有人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和苇索,以驱鬼辟邪。随着历史的发展,门神家族也兴旺起来。唐代出现的钟馗,元代以后出现的秦琼、尉迟恭,还有旧时苏州地区崇拜的温、岳二元帅,道教崇奉的青龙白虎,以及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等也成为门神的成员。有的地方将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等,武门神即秦琼、尉迟恭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了。

如今,门上贴“对脸儿门神”的居多,贴“独座儿”门神的已不多见,主要是人们居住的房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大杂院变成了楼房单元居室,没有了后门,也就失去了独座门神的位置(旧时,独座儿门神贴后门)。天津人把“独座儿”的美誉似乎给了灶王爷,如天津俗话云:“你是灶王爷,独座儿”,此之谓也。

【“春聯”,桃符以画,春聯以书。】

过年家家都要贴春联,贴春条。乡下人多不识字,贴春条时常闹笑话,如把“人口平安”贴到猪圈里,把“肥猪满圈”贴到堂屋里。车门上多用四个大字“出入平安”,而王楷堂则自编了一幅对联“吃草吃麩還吃料;拉人拉水不拉錢”,用以自嘲,透漏出一脸的无奈和过年时的复杂心情。

【爆竹,爆竹本以竹为之,后用纸扎,而名仍其旧。乡谚云: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儿要爆。】

两响

过年燃放爆竹,乃千百年来旧习也。传说“年”是吃人妖怪,非“爆响”不得除之。古人燃烧竹节,使之爆裂,发出巨响。火药发明后,用纸卷扎,燃后爆响,仍以爆竹呼之。天津也有童谣与之相似,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天津最大的年货市场在“宫南宫北”,炮市也在其中,天津人讲究“南鞭北炮”,静海县的“两响”是最棒的。

【掃舍者,除舊更新之意也。】

宝坻“忙年”习俗和天津卫相似,过完“小年”后,即紧锣密鼓的忙起年来,“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天津卫过年,把一年一次的扫房做为年前的第一等大事,不管贫富,不论瓦房窝铺,都要清扫一遍,焕然一新,年年如此。北方谓之“扫房”,南方谓之“掸尘”。我最讨厌小时候“扫房日”妈妈让我“擦铜活”,旧时,家里的柜、厨等家具装有大量白铜做的饰件,百姓俗称“铜活”。扫房子家具要“过水”,铜活要见新,需用头天晚上烧乏的煤球,用脚踩碎,用罗筛去渣子,筛下的细粉用水调开,用旧布蘸着擦拭铜活,直至光亮如新。再看手指,早已磨成“鸡爪”一般。

【年画,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

杨柳青年画

扫完房后即贴年画,将去年的旧年画撕掉,把新买的年画贴上。老人最喜胖小子穿木珠,小孩儿最喜欢用戏曲或电影改编的年画,一边贴一边磨着大人讲。年画贴上墙,得新鲜多日。天天脱鞋上炕,站在年画前,久久看不够。无限春光,尽在年画中。

【臘月望後,便蒸饅頭,分有餡、無餡二種。】

“民谣”云:“二十八,白面发”,到年根前,就该蒸馒头了。待蒸馒头时,孩子们就老实的站在一旁,看着妈妈用白面做成各样的花糕、馅馒头。城里人不需现磨面,有面铺子卖面。待到了上世纪60年代,过年能供应点极白的“富强粉”,过年时做花糕、蒸馒头用。那花糕大小不一,蒸好后按大小码起来,如宝塔一般。上面插几朵“玉丰泰”买来的“石榴花”和金色的“八仙人”,摆在供桌上,顿时“神圣”了许多。那馅馒头的豆馅,就是用红小豆煮烂,放上红糖“糗”的。

【“水餃”,除夕包水餃,謂之煮餑餑,鄉謠云:夏令去,秋季過,年節又耍奉婆婆。快包煮餑餑。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婦費張羅。】

包饺子

逢年节喜庆必吃水饺,似乎成了中国人的普遍共识。水饺的来由有多种说法,据三国时魏国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已经“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了。不过,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很多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天津人现在喝馄饨,也大致如此。大约到了唐代,饺子才流行捞出来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匾”即“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清朝时,满族人把水饺称为“饽饽”,煮水饺即“煮饽饽”。民国以后,天津和各地一样,又恢复了水饺的称谓。如今,人们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吃水饺已不单是年节的专利了,不管什么时候,想吃就吃,什么馅都有,“水饺”已经不是生活富足的标志了。

【“辭歲”,市集除夕辭歲後便息。五更起,祀神焚紙,食水餃。鄉村則終夜不睡,續香不斷,謂之接香。五更燒紙,吃了煮餑餑便睡,為一年安飽之兆】

“除夕”之夜旧俗“守岁”,其实城市和乡村大抵相同。有通宵守的,有睡觉的。家中有老人,多通宵不睡。怕供桌香炉里的香灭了,这在除夕是大忌,谓“断香火”。天津习俗除夕必“守岁”,迎神后,给长辈拜年讨喜。全家人坐在一起打牌。直至佛晓送神,“升大祗”,吃素饺子,恭迎“灶神”回宫。煮素饺子给祖先上供,然后全家一起吃。天津虽然没有“吃了煮餑餑便睡,為一年安飽之兆”的习俗,倒是孩子们玩了一宿,早已困意十足,不等吃完,就横躺竖卧“梦入黄粱”了。

【“賀年”,市集拜年例於元旦,有必當進見者,餘則隔門呼應而已。敖十年前無用名片者,今亦有之矣。街上相逢,士人曰新喜,買賣人則曰新春大喜大發財。】

天亮以后,人们开始外出拜年。这一点城乡大致相同。在街上碰见熟人,必抱拳拱手,“新春大吉”。如果碰见经商的朋友,必须恭贺“大发财源”或“开门大吉”。路过亲朋家,“隔门呼应”是不行的,必须登堂入室,当面拜年,因此天津的当家主妇大年初一是不能外出的,要守家。外出拜年的都是男人,这也是些许不同之处。现今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已经改变了许多年轻人的过年习俗,真正“守岁”的人也不多了,大部分年轻人“微信”拜拜年,或亲朋好友打几圈牌,余下的都早早就去睡了。

【相关阅读】

【作者授权】高伟:潞河尾闾金家窑 之一

【作者授权】高伟:潞河尾闾金家窑 之二

【更多精品文章阅读】

李希闵:《沽水流霞》总目录及序跋

王雅鸣:《大神堂往事》总目录

作者简介
高伟先生,生于1945年9月,天津著名文化学者和民俗学家,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津民建》原副主编,天津东方文化学院顾问,作品有《胡同里的叫卖》、《天津叫卖文化初探》等,并参与《百年大经路》、《天津运河故事》、《我们这一代人》、《老插忆趣》、《这是天津味儿》等书的写作,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文章300余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生态梦网版权所有   © 2013-2015 ECODreamers.com     津ICP备14004310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布  不代表生态梦网立场  禁止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